我省军民融合产业产值首破千亿
已形成航空航天等六大主导产业 更多人享受到军转民技术带来的福利
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道路上,由国防科大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算系统成为各地打造云计算中心的标配。新华社 图
“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工业总产值在2016年首次超千亿元。”8日上午,在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经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黄东红就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通报,今年1-10月,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48亿元,同比增长20.52%
“近年来,军民融合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和显示度不断提升,形成了独特优势。”黄东红表示,近期省经信委将印发《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服务平台的建设。
成绩靓丽
军民融合产值首破千亿
“潇湘一号”成功入轨运行填补了湖南卫星整机制造空白、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公司成国内唯一通用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大型企业、山河科技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通用飞机;北斗导航技术的突破,带动了长沙、岳阳等卫星应用产业园的发展……
“湖南是军民融合资源大省,国防科技工业完成了由单一军品向军民融合产业相互支撑的历史性转变。”发布会透露,2016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千亿元。目前,全省共有军工及军品配套单位150个,2016年湖南军工主要单位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11名,形成了以核、航空、航天、特种装备制造、船舶、民爆与化工六个主导产业为骨干,以新能源、新材料、军工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为先导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格局,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卫星应用、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
今年1-10月,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48亿元,同比增长20.52%;实现工业增加值179.8亿元,同比增长24.53%;实现总收入875.86亿元,同比增长21.99%。
军工突围
支柱产业军工血缘占七成
12月5日,长沙盛世军民融合产业基金设立,军民融合新材料新工艺高峰会议、湖南商业航空航天航海装备论坛分别在长沙召开,会议、行动背后都释放着一个信号:军民融合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事实上,近几年来,军民融合的基层实践已经开始破冰,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已享受到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扩散带来的福利。
“现在的校车引入了高科技,家长可以实时查看监控视频和校车的行驶情况,这样一来家长们放心多了。”说起儿子所在幼儿园使用的校车,岳阳市民陈先生竖起了大拇指。
陈先生所说的这一高科技,便是由国信军创(岳阳)六九零六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校车系统。这一系统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移动通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图形图像技术等信息化手段于一体,通过采集校车的动态位置、车辆状况、违规现象等信息,实现校车的实时监控和调度,加强对校车及司机的管理。目前,在岳阳市区、华容县和常德市,共有1282辆小学和幼儿园的校车引入了这一系统。
国信军创(岳阳)六九零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50多年历史的军工企业,也是岳阳国家级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城市和“智慧岳阳”唯一的技术支撑单位。目前,北斗导航技术在洞庭湖水利水务管理、运输车辆管理、公务车辆管理等领域得到了深入的推广。
发布会上介绍,随着“军转民”步伐的加快,一批先进、成熟、可靠、通用性强的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扩散,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特别是我省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中,带有军工血缘的单位及技术占到70%左右。在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明确的20个产业链,有7大行业和10个产业链属于军民融合产业范畴。
民企进军
生产许可增量居全国第四
面对长期相对封闭的军工行业和“兵强马壮”的国有军工单位,民企参军之路不容易,但仍是冲破军民藩篱的主要参与者。
湖南润泽医疗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军民融合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在其展厅,一个巴掌大小的无线掌上彩色超声成像系统设备吸引了大家的关注。没有笨拙的个头,没有复杂的导线,重量仅260g,看上去跟一个电动剃须刀差不多。
“不论是-40℃的极寒天气,还是70℃的酷暑环境,抑或是飞机上、深山地区等,设备都能够正常使用。”湖南康润生物集团总经理夏益民兴奋地介绍,这是中国第一台无线掌上彩色超声成像系统。2016年,由湖南康润生物集团控股的湖南润泽医疗影像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民参军项目的建设,与军事装备研究所合作研发战时综合急救系统,定制军用医疗设备,无线掌上彩色超声成像系统应运而生。这一系统把昂贵、笨重、使用不便的传统彩超设备极致小型化,有便携、精准、操作简单,具备无线、长距离、跨平台传输功能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交通不便的地区以及战场急救、突发灾难等特殊情境中。目前,该产品已获得CFDA证书和欧盟CE认证,打破了该领域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通用、飞利浦、西门子等大公司垄断的局面。
“民营企业要想在国防科技工业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和国有军工单位同台竞争的能力,只有做军品整机装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鲶鱼效应’。”黄东红介绍,目前全省持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03家,持有军工保密资格证单位236家。其中持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单位2017年新增13家,新增量居全国第四,一大批优势民口单位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为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产业集群
走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我省已经培育出了3个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和4个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长沙中电软件园于2017年刚刚获批了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总规划1500亩,一期30万平方米的产业用房建设,累计注册企业数量达2000家,驻园企业超过200家。在这里,记者感受到的是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紧锣密鼓。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企业主要为国家重大工程型号信息化系统配套,如新一代载人飞船和航天空间站的显示器产品、海洋信息领域的核心产品光纤水听器等。
在省政府研究室今年3月发布的《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中就提到,我省应该充分发挥长沙中电软件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采用央地共建模式,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建设一批创新示范项目。同时,应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作为重要途径,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化基地和高科技园区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湖南特色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搭台
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成“助推器”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不可或缺。长沙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欧卫兵直言,“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尚需从宏观层面上进一步打破军工相对封闭的状况,必须出台突破性政策,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激励机制。”
12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这是我国军民融合的一份纲领性文件;近期,省经信委也将印发《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各级类服务平台的建设。同时,还将认定一批省级军民融合服务机构,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此外,我省还设立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7年专项资金总额达1.5亿元。
黄东红表示,从国家到省里的政策都表明军民已不仅仅是结合,而是一种深度的融合,“未来军民融合不仅仅是某种技术或产品的融合,而是以产品为载体,在竞争中促进思想与文化的融合,军与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更大范围地促进资源共享,从而促进民族工业的整体提升。”
难题
急需解决军工技术 和民用需求信息不对称
新闻发布会之前,省经信委组织了全省军民融合企业座谈会,并前往多家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几乎所有企业、园区相关负责人都提到了深度融合仍有许多急需破解的难题,如机制还不够健全、信息不对称、人才匮乏等等。其中,军工技术和民用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痛点之一。
我省正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到2020年,将建成以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为枢纽,军民融合产业基础较好市州以及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服务平台为补充,各类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咨询专业服务机构做支撑的湖南省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黄东红表示,通过“互联网+服务”的模式,打通国防专利技术与产业实现间的壁垒,畅通军转民、民参军的通道,实现跨军地、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从而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记者 杨田风 梁兴 潘显旋 黄文成)